有什么小故事可以体现出论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含义(多于300字少于600字)

有什么小故事可以体现出论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含义(多于300字少于600字)
语文人气:661 ℃时间:2019-10-24 03:32:41
优质解答
  《汉书》中的“张释之传”,有一事记载:汉文帝视察圈养野兽的上林苑,问上林尉苑里野兽的数量,十余问,尉不能尽答.文帝颇不满,以为此尉无能,打算撤其职而任用他手下对答如流的“啬夫”.事情后经张释之的一番劝说而作罢.
  上林尉不能尽答皇帝的询问,当然可说是“官僚主义”,未尽职守.但他不妄答,不吹牛,仍有其可取处.这使我想起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问题.先哲孔子曾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又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 其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说.这才可谓“知”.
  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重现实与人事的.比如,对于神鬼幽明之事他不知,所以他“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尚且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又如何能去从事神怪之事?孔子于神怪之事付之阙如,避而不谈,意味着既不肯定其有,也不肯定其无.
  大智慧如孔子,尚且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那么中智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宋代的大臣吕端,宋太宗称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就是弃“小慧”而就“大智”的一个好例子.《汉书》中张释之为上林尉的辩护,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来立论,从而得到汉文帝理解的.
  例子1:有一位青年对誉满全球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称自己“无知”感到大惑不解.于是他向爱因斯坦问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笑着随手拿出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然后指着大圆圈说,我的知识圈比你大,当然未知领域的接触面也比你大.
  例子2: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美国现代物理学家费曼说:科学家总是与疑难和不确定性打交道的.当一个科学家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他就是不知道;当他有了大概的猜测时,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即使他对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时,他也会对质疑留有余地.对科学家来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的结论留有被质疑的余地,是科学发展所必须的.学人只有秉持这样的科学态度,才能不断地“格物致知”,获得新认识,达到新境界.常言所谓“一事不知,学者之耻”,其本意正是在于策励学者们不断求索,不断进取.“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即使是在专业领域内,那种自诩或表现为无所不知的“专家”,不仅其学识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怀疑的.
  其实,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 过去,甚至还可以委婉地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深奥,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但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也绝没有“卖关子”.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无损于他的科学家形象,更凸现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我来回答
类似推荐
请使用1024x768 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点,以保证最佳阅读效果。本页提供作业小助手,一起搜作业以及作业好帮手最新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4 作业小助手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