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作业本第七课和第8课答案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作业本第七课和第8课答案
语文人气:707 ℃时间:2019-12-10 22:56:07
优质解答
8课答案
1.关于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2.关于比喻的运用.
这篇文章通篇使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蕴、文字的含义同时丰富了起来.本文的比喻处处可见,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读者看到,作者在说理,在鼓动民众;又在抒情,抒发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比喻的运用,使作品中的一些语言具有多重的含义,如“道路”“境界”“旅途”“征人”“崎岖险阻”等,既有本义,也有比喻义、引申义,意味隽永,值得反复品味.
3.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第二段语意的重点是逼狭险峻的境界,第三段语意重点是崎岖的境界.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推进了一步.第二段说两种境界,第三段则说两种境界有两种乐趣,走到崎岖的境界,置身奇绝壮绝的境界,有冒险的奇趣美趣.
7
1.帆在远方寻求什么,把什么遗弃在故乡?
2."波涛在汹涌—寒风在呼啸,桅杆弓起勒腰在轧轧作响."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3.诗歌中“故乡”.“作响”后面的省略了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4联系全诗及相关背景,说说“帆”的象征意义.
1.寻求自由,追逐理想;把懦弱和平庸遗弃在故乡.
2.展现了,在淡蓝色的大海中,有一片孤帆在游弋.它闪着白色的光,刺眼的白光.这白色的帆似乎在承受着极大的折磨.它在遥远的异地漂泊,波涛汹涌,夹杂着呼啸的海风.它们要打翻这精灵,要让这孤独的反叛者葬身在自己威猛的打击中.而帆,在狂风骤雨中顽强前行,向着理想和光明,与风暴斗争的情形..
3."故乡"后省略了在故乡停泊时的场景;"作响"后省略了与风暴搏斗的具体画面.
4.帆就是诗人的化身,诗人那孤独、反叛的灵魂象征,那对自由的向往也象征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象征着诗人那一代贵族革命家对自由的向往.诗在描画风景,进而说明发人深省的哲理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水平.那恶劣的社会环境在诗中对大海糟糕场景的描写中得到了贴切的表现;那进取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也在诗的叙述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不起了,这个我确实不太清楚答案,我不是教初中的
我来回答
类似推荐
请使用1024x768 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点,以保证最佳阅读效果。本页提供作业小助手,一起搜作业以及作业好帮手最新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4 作业小助手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