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比较特别一点的.

写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比较特别一点的.
语文人气:732 ℃时间:2019-10-26 13:28:40
优质解答
  自己挑一篇吧!
  近日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该书主要是介绍讲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书的自序上也说这本书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典籍,也可以称作为“国学入门书”.既然能够称得上“国学入门书”,其分量可谓不言自喻.这本书的出现也为各个阶层的人群翻阅史籍做了一个很好的指引.
  朱先生这部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著作.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在朱先生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纵观通篇,朱先生不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并且在对某些著作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认识.比如在《礼》第五中,朱先生说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在《尚书》中,朱先生对几千年来关于《尚书》的真伪也做了自己的考证,确定伏生的《尚书》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还是建议我们对这29篇要分别看,因为中间也有一些文章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所以,这样严谨的态度也恰恰可以为一些刚接触这些著作,或者即将接触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更为辩证地来了解、认识这些著作的渠道.
  朱先生的这本书虽然称作为“经典常谈”,但在我看来其实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经典常谈”,更深远地来看,其实还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众所周知,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地深入每个人生活时,我们的生活也充斥着许多新生文化,以至于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面对日益增多的“泊来”文化,已经很少在有家庭再给孩子接受“传统教育”了.所以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毕竟,我们的华夏文化还是需要下一代来传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朱先生离开我们已有62年了,他作为我国现代作家以及他的优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这本书,就觉得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对其追怀不已,并为其只有50岁的生命而惋惜.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我权且将此书当做教材,按章节课序来介绍书中的题目:
  第一课 说文解字 内容略
  第二课 周易 内容略
  第三课 尚书 内容略
  第四课 诗经 内容略
  第五课 三礼 内容略
  第六课 春秋三传 内容略
  第七课 四书 内容略
  第八课 战国策 内容略
  第九课 史记汉书 内容略
  第十课 诸子 内容略
  第十一课 辞赋 内容略
  第十二课 诗 内容略
  第十三课 文 内容略
  下面以第一课说文解字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文中的内容:
  相传中国文字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见地上印有兽蹄和鸟爪的痕迹有了灵感,开始造字.仓颉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会争着去做那些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人变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害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作用的.但此传说是在战国末期才有的,那时的人并不都相信;如《易》和《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文字不断地在演变,说是一人独创,是万不可能的.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渐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爱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于原来的籀文略有不同.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仓颉篇》秦代的三种字书都不传了.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做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划时代的字书,囊括了历代的各种书体,他保存了小篆和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朔源沿流.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的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即从文字学入手.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二是指事;三是会意;四是形声;五是转注;六是假借.详略.
  汉字从秦代开始演变成各种书体,真(正、楷),行,草,隶,篆书体的来历及发展.
  就从这第一课的内容来看,应该说很丰富的了.从文字的产生,发展.文字的构成,各种字体的演变.介绍得一清二楚,有关的传说故事讲得生动活泼,好像就在眼前.从这本七万七千字的书中看出作家的知识之渊博,文笔之圆熟,真令人叹服.读了这本书之后,那句开卷有益的成语应验了.我感到受益匪浅:对于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何谓经典及这些经典的来源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朱先生那个时代可能还没有古为今用一词,但他写这本书的初衷还是为了倡导国民继承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因此朱先生把这本书命名为《经典常谈》,既然是常谈,就是说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经典,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学习这些经典都是有用途的.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我来回答
类似推荐
请使用1024x768 IE6.0或更高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点,以保证最佳阅读效果。本页提供作业小助手,一起搜作业以及作业好帮手最新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4 作业小助手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